蔚来加码自制电池:挖角苹果、松下,每年10亿研发|PowerOn独家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启动PowerOn Author 李勤 彭苏平
自制电池,蔚来加大了风险杠杆。 |
文 | 李勤 彭苏平
编辑 | 杨轩
来源 | 启动PowerOn(ID:EV36kr)
封面来源 | 视觉中国36氪独家获悉,蔚来正为电池项目四处寻觅人才,包括招募苹果和松下的高阶人才,其中,代表性的有电池高级质量经理Shawn Hao和松下电池北美技术总经理井崎征吾(Zack IZAKI)。目前,这两位高管均已入职蔚来,向蔚来副总裁曾澍湘汇报。
Shawn Hao是电池行业老兵,据领英信息,他早期在戴姆勒-克莱斯勒集团任职,此后进入万向集团旗下的电池公司A123,由此涉足电池行业。
2012年,Shawn Hao进入苹果公司,最早担任手机等产品的电池技术管理和供应商质量管理,2015年8月开始进入汽车项目,是苹果汽车制造工程的核心人物,带领团队搭建了一整套流程、SOP、质量等生产体系。但这家科技巨头的造车项目进展并不顺利,2020年10月,Shawn Hao结束了8年7个月的苹果生涯,次年,从特斯拉回到苹果的汽车总工程师Doug Field也离开了。
消息人士向36氪透露,Shawn Hao在任职苹果早期,还与ATL时期的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有过短暂合作。
而另一位来自松下的井崎征吾(Zack IZAKI),更是在电池工程领域有长期实践。
井崎征吾领导了松下电池在北美的工程化落地,在松下与特斯拉合建的内华达超级工厂,他最早搭建了一支工程团队,为之后的爆款车型Model 3生产电池组。早期Model 3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“产能地狱”,井崎征吾是和马斯克一同将特斯拉从“产能地狱”中拉出的关键人物。
自去年宣布自制电池以来,蔚来已经在这块业务上倾注了相当资源。2月24日,蔚来自制电池一期工厂正式动工,据报道,新建的电池工厂规划产能为40GWh,将投产蔚来自研的大圆柱电池。
当天,蔚来也举办了电池技术合作伙伴论坛,公司董事长、CEO李斌在发言中披露,目前蔚来的电池研发团队已经突破800人,每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0亿元。
这不是一笔小数目。要知道,连续两年装机量排名第三(仅次于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弗迪)的中创新航,2021年的研发投入才不到3亿元,业内风格相对激进的蜂巢能源,2021年研发投入也才7.24亿元,2022年预计刚刚超过10亿元。
高阶人才引援、重金投入,以及大胆的产能规划,蔚来向行业宣告了足够的自制电池决心。
2月24日的合作伙伴论坛上,青山集团、紫金矿业、杉杉股份、当升科技、容百科技、新宙邦等产业链头部公司到场。而一位与会人员也向36氪透露,不少产业链公司的一把手也有出席,其在现场还看到了青山集团董事局主席项光达。部分特斯拉的日韩设备厂商,也有到场参会。
制造电池既跨学科,又资金需求密集,是车企都想做但也需要再三思量的决策。但造车新星蔚来,一向追求技术领先,自然不惮于填补这一战略版图。
去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,李斌宣布,蔚来将采用自制+外采的电池供应策略。其中,蔚来电池研发团队已过400人,而蔚来自制电池也将于2024年搭载于自家的阿尔卑斯车型。
伴随每年10亿级的研发投入,人员规模翻倍,蔚来的自制电池项目正快速推进。
据36氪了解,在位于上海安亭的小试制线上,蔚来已经开发出大圆柱电池的样件。这座涵盖了电芯、电池包试制线的实验基地,尽管还未完全竣工,但关键设备厂商已经进驻将近半年。
接触到蔚来电池团队的行业人士还向36氪透露,蔚来电池研发负责人曾士哲甚至向李斌立下了军令状,誓在规划期内交付自研电池。
车企自研电池已经不算新鲜事:长城汽车孵化了蜂巢能源,从电池包组装切入电芯自产,后者去年已经启动科创板上市;广汽集团成立了因湃电池,去年11月在广州动工建设生产基地。
而据36氪了解,除了蔚来,其他新造车头部公司也都具备成型的自制电池技术方案,只是尚未决定是否投入大规模生产。
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,在整车成本中占比颇高,且关乎续航、充电速度等核心体验,这是车企自研电池的动力所在。李斌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内部交流中就阐述过: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%,电池厂商如果有20%的毛利,那么蔚来自研就能多出8%的毛利。
而36氪也从电池公司了解到,车企一年如果有30万台的销量,“自制电池就有经济性了。”在3月1日的财报电话会中,李斌已经为蔚来制定了2023年销售24万台的目标。
需求迅速变化、技术不断迭代,即便前两年高度集中的电池市场,行业格局也不再稳固。今年年初,一向强势的宁德时代也开始向车企推出“返利计划”,用降价的方式来锁定80%的采购量。
在此之前,包括蔚来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,也已经在电池采购上采取了开放战略:以蔚来为例,除了宁德时代,其还与中创新航、欣旺达等电池厂商达成了合作,自制电池也是蔚来为自身增加的一份筹码。
动力电池领域,新一轮争夺战已经打响。围绕4680大圆柱、快充电池、磷酸锰铁锂等新的技术路线,二三线动力电池、新能源车企不但迎来了入场机会,而且与老牌霸主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——手握优渥资源的蔚来,已经在这场战役中打出了不错的攻防之势。
不过,电池的重资产大规模制造属性,也增加了车企的入局风险:如果没有足够规模,自制电池很难在成本控制上达到预期。现在的蔚来,整体销量并未呈现出爆发的态势,但研发和业务布局在行业无出其右,本身已是一场“豪赌”。而加码自制电池,也加剧了这场惊险赌局。
真诚推荐你来关注👇